自戀序曲
自戀困擾的現代人
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從事臨床工作已經超過25年。在不斷嘗試探索個案或是社會所發生的問題的過程中,總會連結到一個主題,就是「自戀困擾」。不論是臨床上不斷增加人格疾患與憂鬱症、校園裡的霸凌、自殺的資優生、網路成癮、宅世代、戀物癖,令人髮指的恐怖情人與隨機殺人,我總是看見潛藏在他們心理深層的自戀困擾。
自戀是什麼?什麼是自戀困擾?為什麼人會有自戀困擾?為何在這個世紀,自戀困擾成為主要的心理問題?我想從精神分析理論的角度,去探索這些問題。
「自戀」是什麼?
「自戀」這個詞,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聽過,也大致了解它的意思。字面上的意思,「自戀」就是「自己愛自己」。但是在一般的用語中,當我們說一個人「自戀」,通常是形容這人有點「自大」或是「自我中心」。因此在一般多數情況下,「自戀」這個詞都帶著負面的意思。
但是在心理學的領域裡,特別是精神分析理論,「自戀」的概念與一般人所理解的有很大的不同。實際上,「自戀」在精神分析理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被賦予更多不同的詮釋與的意涵。要了解我所說的「自戀」是什麼之前,有必要先對「自戀」的概念在精神分析理論中的發展過程做一些簡單的說明。
20 世紀初,佛洛伊德(Freud)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揭露出被壓抑的慾望如何轉變為心理甚至是身體的症狀,開啟了之後對於個人內在精神世界的探索與了解。佛洛伊德的理論建構出一個人類心靈的圖像:人不斷受到來自「原始本能」的衝動所驅策,同時又要面對外在現實的限制與要求,心靈就是在這兩者間的衝突與掙扎之中成長,發展出「自我」的結構。
佛洛伊德認為,來自本能的精神能量,原本會自然地朝向外界客體(客體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他人,早期通常是父母),從而對自己以外的人感到興趣;但是如果在灌注到客體的過程中,遭遇到難以忍受的挫折,精神灌注便大量的自客體撤回,然後過度地灌注到自身,導致精神能量形成一種封閉的狀態,因而造成「自戀」。這就像水流受到阻礙而淤積一樣,因此「自戀」概念最初是被視為一種病態。這樣的狀態導致人不再將外界客體視為與自己相同的存在,變得只能關注自身的需求;嚴重時甚至心理上會與外面的真實世界脫節,進入到一個脫離現實的狀態,就像妄想一樣,將自己心理上的幻想視為真實。
之後經歷後人不斷的探索與詮釋,對於「自戀」一詞出現出各種不同的詮釋;其中一個最大的轉變是 Kohut 所開創的「自體心理學」,他開始將「自戀」視為是一種「健康」的力量而非病態,是心理成長過程中必要的能量;Kohut 認為,早期的心靈內容原本處破碎的狀態,藉由「自戀」的能量,個體的心靈內容才能逐漸凝聚成一個穩定的「自體 」。
這裡我所要討論的「自戀」,主要便是承襲自 Kohut 的觀念,我自己將「自戀」定義為
人的生命開始後的一種原始的、心理上的狀態,一種大量的自我關注,感覺自我心理上的存在,並試著維繫這種存在感的驅動力。
人終其一生會不斷被這樣的自戀需求驅策著。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精神分析中的「性」的本能一樣,「自戀」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本能力量。而就像人其他的本能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受到外在現實世界的壓抑與修正。「性本能」的壓抑形成了精神官能症,而自戀發展的問題就形成了「自戀的困擾」。
這股自戀的力量,我覺得很像是物質世界裡的「重力」;重力將物質凝聚成一個「星體」,「自戀」則是將個人精神世界中的心理內容,聚合成為一個「自體」。
在物質世界中,「重力」太強,則星體會塌陷成黑洞,吞沒靠近它的一切;在精神世界中,「自戀」的力量太強,自體也會塌陷,吞噬自己與靠近他的人。物質世界中「重力」太弱時,物質分崩離析無法凝聚成為天體;精神世界中「自戀」太弱時,人的心靈無法凝聚成為一個穩定的自體,很容易被周圍的人影響而呈現不穩定的狀態。
物質世界中,「重力」無所不在,沒有物質能夠不受重力的影響;精神世界中,人的心理同樣無法是單獨的存在。心靈如何能保有適當的自我凝聚,又能和周圍的人維持穩定的關係,是成長的重要議題。
「自戀」也像是原子裡的原子核,心理內容如同電子環繞著「自戀」的核心而運行;健康的自戀能讓能量如同電子一般與周圍的原子交換或是鍵結形成分子;而困擾的自戀就像不穩定的原子核,在崩裂的過程釋放出殺傷力的放射線,自己碎裂的同時也破壞周圍的原子。所以常常「自戀」的困擾不會只有影響自己,也影響周圍的人。而這樣的影響力在資訊時代正在擴大,可是自戀成長的環境卻在快速的惡化。
什麼是「自戀困擾」?
自戀的成長受到環境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生命的早期。理想的環境讓自戀得以健康的發展,而不良的環境則會讓自戀過度凝聚或是呈現脆弱的狀態。不健康的自戀除了影響自我的感受,同時也會造成與他人關係上的困難。造成的結果可能是:過度自我膨脹或是模糊不穩定的自我感,造成情緒易怒或是憂鬱;過度忽視或是敏感於他人反應,導致人際關係的衝突與困難。這些就是我所謂的「自戀困擾」。
自戀困擾因為是來自深層心靈的感受,往往無法很清楚地在意識中察覺。它經常是很不理性且模糊的感受:例如莫名地討厭甚至憎恨某些人與他們的行為、難以信任他人、總是感覺到來自他人的敵意、對於人生與自我感到模糊的空洞、難以與人感到親近或是過度依賴某些人。如果經常出現這些感覺,卻又想不出為什麼,很有可能就有「自戀困擾」。
但要注意的是,有「自戀困擾」的感受並不等於有「精神疾病」或是「異常」,雖然它們經常會導致病態。但所謂「理想的自戀」其實並不存在,自戀也不可能「完美」;自戀應該一直處於「成長」的狀態,隨著環境與時間的變化而調整。會導致病態是因為無意識地忽略與壓抑,並用不健康的方式去處理這些自戀困擾,才會出現問題。
為何人會有自戀困擾?
自戀成長主要受到「先天氣質」與「成長環境」的影響,理想上不同的先天氣質需要不同的教養方式;這也是為何在同樣家庭長大的小孩,時常會有不同的成長結果。我認為自戀成長主要奠基於生命早期的前 3 年,之後會不斷地進行修正。前 3 年會產生問題,主要來自於兒童早期的心理經驗沒有獲得適當的「回應」,因而造成自戀結構的「扭曲」與「匱乏」。不穩定的自戀結構會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受到環境壓力的影響而造成心理困擾。
我會在後面的文章詳述這些過程。
為何自戀是當代主要的心理問題?
簡單來說,因為社會的變遷導致兒童成長環境的改變,影響了自戀的發展。這些改變當然是很複雜的議題,我簡單提出一些我個人觀察到的重要改變。
首先是從上世紀以來,強調「個人」的價值趨勢不斷上升,養育下一代不再是重要的人生目標;而越來越嚴重的貧富不均,造成多數人光是為了養活自己就有困難,更不用說要養育下一代。這從不斷滑落的生育率就可以看的出來。
家庭型態為了因應社會經濟與文化快速的變化,大量轉向小家庭的型態。這樣的轉變造成了家庭內資源的缺乏,加上因為各種因素讓父母同時需要外出工作,只能以隔代教養與托育方式來因應。這樣的改變很容易造成兒童所能獲得的關注不夠,無法回應自戀成長的需要。
原本作為重要的人格養成的教育系統,因為社會的競爭趨勢,成為未來就業的前戰場;教育目標不再是讓每個人的特質可以得到適當的發展,而是以單一分數的尺度來衡量人的價值。這導致了教育系統原本應該成為家庭失能時的重要防護,卻成了提早壓迫脆弱自戀的另一個源頭。
此外我認為,現代網路的興起對於自戀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網路的特殊性讓它很容易地成為人潛意識心理內容的投射場域,提供了自戀得以逃避的出口,但同時卻也讓自戀失去了在現實環境中修正的機會。人的心理狀態因此更容易停留在個人的想像中,與現實世界漸行漸遠。現代社會生產了大量的訊息,在網路快速的傳播下,也對人的心理形成莫大的壓力。暴露在這些過量、真偽難辨的資訊中,僵化或是脆弱的自戀結構為了免於崩潰,只能更加退縮回自我之中,或是停留在「同溫層」中,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加劇。
這本「自戀筆記」是我長期思考這些問題所留下的紀錄。
本書分成三個系列:「研究室」、「檔案室」及「工作室」,分別就理論、個案與社會現象研究,以及未來改變的方向,提出我個人的看法,期待它能引發大家對於「人」的思考。